編者按:滴水不成海,獨木難成林,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合伙制度完善了這一缺陷。大學生村官多是初次創業者,缺乏資金,經驗不足,找到合適的合伙人,或者成為一個相對成熟的創業團隊中的一員,不失為一條能快速學習、成長、成功的途徑。
看村官陳飛如何成功合伙合作社?
金秋十月,農村大地處處彌漫著豐收的喜悅,等待著江蘇省如皋市東陳鎮雪洪村大學生村官陳飛的,不僅是稻米合作社即將收割的金黃稻谷,還有他創業初戰告捷的成功。
他激動地告訴記者,他的創業項目——壽鄉鮮米已經在網上預售了,反響不錯。在采訪中,我問他對于創業有何心得體會,他直言不諱:“我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合伙人。”
幫解難題獲得投資人好感
7年前,陳飛走出揚州大學校門時,毫不猶豫地走上了大學生村官這條路。他說:“我是學農的,到農村基層去是我的最佳選擇,我回去要給新農村錦上添花!”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卻又那么骨感。
當陳飛來到東陳鎮雪洪村時才知道,雪洪,是如皋最東北角的小村,地處如皋、如東、海安三縣(市)交界之地,是現代經濟中的“邊區”,是全市的重點幫扶村之一。但是他沒有消沉與失去信心,而是主動觀察本村現有產業基礎,尋找創業機會。經驗與資金相對缺乏的陳飛一開始就沒有想獨立創業,他希望找到一個合適的創業者,相互搭臺唱戲,在奏響別人故事的同時,展現自己,提升自己。這時恰巧2010年華日有機稻米種植基地在村里落地了。
自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以來,作為村里的大學生村官,陳飛多次主動上門服務,與合作社主要投資人陳實詳聊合作社經營與發展中的難題。當得知基地由于種植有機稻米,不施化肥,導致基地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以及經烘干脫水過快導致的稻米口感偏硬這兩大難題時,陳飛前后5次前往自己的母校揚州大學,向農學院王余龍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封克院長虔心求教,找到問題所在,“對癥下藥”,讓困擾優質有機米生產的這兩大難題迎刃而解。
通過自己主動上門服務解難題,陳飛與合作社主要投資人陳實建立起了友誼,獲得了投資人的好感。
引進項目資金凸顯自身價值
“基于農業廢棄物增值利用的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新模式的構建”項目,由陳飛積極聯系母校揚州大學與合作社共建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孵化而來。
項目引用揚州大學技術,以生物增值處理農業有機固廢為核心技術,構建了“畜禽健康養殖-廢棄物低碳增值處理-有機水稻、蔬菜生產”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新模式。應用先進的畜禽糞便與秸稈等農業有機固廢的預處理技術、生物(蚯蚓)處理器的構建與調控技術、蚓糞生物有機肥生產技術、蚓糞生物肥施用技術、蚯蚓飼喂家禽技術等,技術投產后能逐漸替代基地年施1000余噸的商品有機肥,將為合作社每年節約資金30萬余元,200余戶合作社成員從中受益。
該項目于2013年獲得江蘇省科技廳農業支撐研發立項,總投資700余萬元。
拉來真金實銀的投入,凸顯出了陳飛對于合作社未來發展的價值,為他進一步成為合伙人奠定了基礎。
相同理念促成最終合伙
“我們認為就稻米市場而言,消費者與傳統農民生產者間存在一定對立關系,即:一方面農民高產與高投,過量地使用化肥與農藥,而高產并沒有給農民帶來明顯的經濟效益,也不利于農耕的生態,另一方面消費者即使想以高一點的能承受的價格購買生態鮮米也變得比較困難。大米是需要保鮮的,為了不使新鮮米的營養流失,需要像果蔬一樣放入冰箱食用,一次適量買入。”在日常的交流中,陳飛與合作社執行董事陳實,就稻米的生產與營銷產生了共鳴,也形成了共振。
2014年5月,合作社投資30萬元,用于壽鄉鮮米的研發,其中陳飛本人注資6.5萬元,一同合資創業,用于打造壽鄉鮮米品牌。
為了打響品牌,陳飛立足消費者的需求,創新營銷方式。壽鄉鮮米采用搶新鮮收割,搶新鮮干燥,低溫貯存,低溫碾米等方式精心生產,保證生態鮮米天然的口感;采用“農場-家庭”的小批量直接配送方式,以三口之家一周的食用量為配送標準及時配送,并采用適合家用冰箱保鮮冷藏的包裝方式,便于消費者置入冰箱貯存,從而實現從種子到餐桌“新鮮的,健康的”這一價值理念。
成為合伙人不失為一條途徑
從一位勢單力孤、毫無根基的外地大學生村官,到本村合作社的出資人、合伙人,陳飛的創業從一開始就摒棄了從零起步、獨自打拼的路子,他選擇依靠成熟的產業、資金雄厚的創業團隊,發揮自己學農的專業特長和資源,讓自己成為合伙人,在為合作社帶來新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創業理想。
大學生村官多是初次創業者,缺乏資金,經驗又很不足,找到合適的合伙人,成為一個相對成熟的創業團隊中的一員,不失為一條能快速學習、成長、成功的捷徑,陳飛的創業故事也許能給初次創業的大學生村官們予啟示。
泗陽: 推動大學生村官聯手大戶創業
江蘇省泗陽縣把引導大學生村官創業作為重頭戲,從延伸創業鏈條、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入手,鼓勵支持大學生村官聯合大戶“下海”闖市場,拓展創業產品銷售渠道。
聯手大戶+依托企業。對創業之初的大學生村官,按照“大學生村官+大戶+市場”的模式引導65名大學生村官聯合當地“種養加”大戶創辦項目,并通過大戶統一銷售產品,保證銷售渠道,降低創業風險。對10個大學生村官創業園,采取企業加盟共建基地、合作經營的方式,搭建產品銷售“綠色通道”。眾興鎮大學生村官創業園與江蘇雨潤集團合作,先期投資24萬元建設示范基地,實現生產聯營、產品聯銷。
買賣“經紀”+網上銷售。按照“市場+合作社+農戶”的模式,10名大學生村官牽頭成立10個專業合作社,形成“聯合艦隊”整體營銷。三莊鄉夫廟村黨支部副書記葛敏與本地大戶、返鄉博士嵇恩光合伙種植日本梨和草莓,30個大棚草莓每棚收入超過1.4萬元,同時帶動21戶村民栽種草莓60畝。依托現代網絡技術,在淘寶網開設大學生村官農特產品專營店,并開通泗陽綠園農產品信息網,擴大銷售路徑,實現“訂單”生產。
打響品牌+包裝“上市”。為提高產品競爭力,縣委組織部協調工商等部門,先后為大學生村官注冊“春華”、“綠領”等5個創業產品商標。同時,加強對產品的包裝推介,先后開展“大學生村官創業產品進超市”等系列活動,并借助上海農特產品展銷會、江蘇省農民合作社產品展銷會以及各地舉辦的展銷會,為大學生村官農產品開設專柜,對外推介,聚力打響大學生村官創業品牌。
鏈接 合伙創業七大規則
1.出錢規則(各出多少?差額如何平衡?股權如何劃分?)2.出力規則(如何分工、誰干什么?什么責任?)
3.賺錢規則(賺誰的錢?用什么去賺?怎么個賺法?)4.執行規則(誰去執行?怎么執行?什么責任?)
5.領導規則(誰來領導?資本領導?技術領導?銷售領導?當賺錢的人和出錢的人不是同一個人時、誰當領導?領導權多大?集體投票權多大?)
6.罷免規則(領導出問題怎么辦?戰略出問題怎么辦?哪些事件發生才可以啟動罷免程序?)
7.退出規則(為不把矛盾擴大化、如何退出?原股退出還是議價退出?損耗成本計算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