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經迎來了油菜籽的收割季,“沃田桑景晚,平野菜花春”的景象仿佛還歷歷在目,然而政策遲遲不明,各環節嘆氣連連,卻已注定油菜籽產業走入了尷尬境地。
中國鄉村之聲評論員孫立武:截止6月中旬,長江流域的油菜籽收割基本結束,新油菜籽開始上市,但謹慎觀望情緒充斥市場,政策變數令收購主體活躍度低,收購價格大幅回落又導致農戶惜售甚至銷售難的情況出現。
政策究竟有何調整?牽動著市場人士的心。5月全國夏季糧油收購工作會議上透露,本季油菜籽收購政策已初步明確,中央財政將給安徽、江蘇、河南、湖北、湖南5省油菜籽收購提供補貼,具體收購價和是否收儲菜籽油,由省級政府確定。也就是說油菜籽收購價格由各省自行確定,不再由中儲糧統一定價,按照市場行業現狀,預計最終收購價格將會明顯下降,目前市場收購價僅有1.7-1.8元/斤,同比大幅下跌30%左右。
油企不愿意入市的背后是政策變數之下風險加劇,加之國儲580萬噸的庫存量大待銷,終端需求不足、菜油和菜粕價格低位的狀況并且油菜籽和菜油內外價差過大令進口量明顯增加的眾多考驗,國產油廠利潤倒掛、步履艱難。
作為種植戶,菜籽遲遲難銷售,令油菜種植更加雪上加霜。由于保存時間的限制后期不排除根據市場價大量銷售 的情況,在收購價大幅低于去年的收儲價,且人工成本大幅上漲的情況下,油菜種植利潤嚴重縮水,新年度的積極性大 幅回落,減少種植已成定局,從長遠來看,菜油的自給率也將會受到較大的考驗,為國家糧食安全埋下隱患。
從農產品價格調整方面考慮,傳統的收儲政策已難以為繼。 當然從根本上,市場屬性的回歸是大勢所趨,但是短期政策的調整帶來的震蕩,各環節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提高油菜籽生產機械化水平,降低生產成本、加工企業技術改革、充分利用期貨等避險工具,打造國產菜籽油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政策加強生產補貼等等,這些都是梳理油菜籽產業的良方。路漫漫其修遠兮,正視問題從長計議,油菜籽才能真正迎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