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余昌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古炭河自然村聘請鄉村職業經理人,也是整個怒江州第一個“鄉村CEO”。
“小于老師,這個電子公章要怎么插到文檔里?”當聽到這個問題時,便知道李余昌又因為近十年沒有怎么碰電腦而犯了難。自從示范區開始試營業,李余昌就學起了開發票、做工資表、報賬等工作,這讓從未接觸過此類管理工作的他甚是頭疼,因為這和他之前的老本行——泥瓦匠,有著極大差別。李余昌說:“我打字太慢,這可真的太累了,還不如讓我干點多體力活!
李余昌在講述他的CEO生活時,雖口中說著累,但臉上卻不由自主地露出一股自信的表情,這份讓人痛并快樂著的工作,讓他有了付出感,更有了獲得感。
工作中的李余昌
變化:泥瓦匠到CEO
2011年,李余昌和妻子來到古炭河安家落戶,為了維持生計,大專畢業的他開始學起了泥瓦匠,幫著別人蓋房子來補貼家用。2020年底,怒江州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李余昌夫婦的生活也實現了“千年跨越”,修起了兩層半的大房子,可本就不多的農業種植收入,在建房貸款面前也顯得杯水車薪。正在他們為生計發愁時,2021年1月,中國農業大學鄉村振興實驗示范項目專家團隊進駐古炭河,作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項目,為他們帶來了新的生活希望與啟發。
在專家團隊的幫助下,古炭河自然村成立了怒江州第一家鄉村文旅專業合作社,因村里只有李余昌這一個大專生,CEO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他身上,全權負責合作社的日常運營管理工作。
兩難:家庭還是事業?
隨著古炭河鄉村振興試驗示范區開園儀式的臨近,李余昌也愈發的繁忙起來,燒烤區建設、燈牌標志的安裝等一系列的工作,早出晚歸、披星戴月成了常態。家里人也開始質疑他,“每天這么忙也沒看見你掙回錢來,還在往里倒貼”,一系列的矛盾讓這個昔日和諧的家庭時而充滿著火藥味。
家庭與事業的兩難問題出現在了這個年近四十的中年男人身上,可現實總是需要面對,孩子老人也需要照顧,但為了大家都有個好盼頭,李余昌的妻子便默默挑起更多生活的擔子,養雞、種地……把家里的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條。說到這些時,李余昌不禁紅了眼眶:“還得感謝我老婆理解我啊,讓我沒有后顧之憂地去做這份工作,不論是為了古炭河村還是我們自己小家的未來,我都會更加努力的!”李余昌堅定的話語代表了他堅決的信心。家,終歸還是一個人最可靠的,也是最溫暖的避風港。
蛻變:沒有理想怎樣高飛
剛聽說要去做CEO,李余昌也一臉蒙,不清楚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中國農業大學與騰訊共同發起的“鄉村CEO”培養計劃為李余昌提供了培訓學習的機會,精彩紛呈的大千世界、專家老師的悉心講解使他開闊了視野。
“去深圳之前,我就心里有個想法,發達地區的人,他們的思維思想和我們當地的老百姓有什么差異!崩钣嗖f,“我感受最深的是,雖然他們的生活節奏比我們快很多,但他們的積極性很高,我覺得這是我們滯后的一個原因!
有反思,才會有進步,有理想,才能高飛。在深圳參加培訓時,李余昌說,“真的感覺自己很落后,自己本身的能力也有限,我理解的層面可能和老師們所講的層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有些我自己都沒有概念!
李余昌的蛻變,其實是顯而易見的。深圳、杭州之旅使他對古炭河文旅項目的開發有了新的想法,他說,“雖然現在政府投錢給我們搞了一個示范區,但我覺得這還遠遠不夠,我們今后的發展必須要有自己的內生動力,這是目前我們所欠缺的!迸c此同時,侯玉峰老師作為農大方的指導老師,多次前往怒江,因地制宜地提出專業意見,與李余昌一起,實地勘探、反復研討,更讓他看到了新的希望與未來。
成長:未完待續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小云認為,鄉村職業經理人才的缺乏,是推動以農民為主題的鄉村建設的重要短板,就如同一個企業家有一個企業,卻找不到管理人才一樣。要確保這些資源產生的利益能夠讓村民和村集體受益,那么就需要有一位能為鄉村集體經濟和農民的合作組織來服務的經營管理人才。
李余昌忙著示范園區正式開園工作,穿梭于村莊的各個角落,或是做著業態共建運營的群眾工作,簽訂各種合同;或是著手對接民宿、接待中心、會議室、咖啡廳等各個新建業態;或是忙于燒烤區的建設……日益繁忙的工作使得原本就黝黑瘦小的他顯得更加清瘦。
古炭河示范區正在穩步向前發展,39歲的李余昌,并沒有停下學習與思考的腳步,他的成長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