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民發發 » 資訊 » 三農要聞 » 中國三農非凡十年:加快自主創新 攥緊“中國種子”

                                                中國三農非凡十年:加快自主創新 攥緊“中國種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發布時間:2022-10-11  瀏覽次數:137
                                                導讀: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業是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的命脈,在整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黨的十八大...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業是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的命脈,在整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心我國種業安全和發展,多次強調要把民族種業搞上去。黨中央、國務院對種業發展作出多次重要部署。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現代種業發展;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2021年7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強調要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十年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加快自主創新,為攥緊“中國種子”凝心聚力、協同攻關。推進種業改革發展,育種水平顯著提升,供種保障持續增強,種業企業蓬勃發展,市場環境不斷優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持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育良種——

                                                資源保護繪就底色 品種培育量質雙升

                                                農業種質資源是國家戰略性資源,也是開展育種工作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事關種業發展的底色。

                                                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農業遺傳資源工作在幾乎“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并逐步健全完善。普查收集工作異常艱辛,這份成就卓著亮眼,背后卻蘊含著幾代人的接力和積累。

                                                從事了30多年熱帶牧草研究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國道回憶“追種子”經歷時講起:“山區遇到塌方滾石、懸崖峭壁采種拍照是常事,也曾遭遇生命危險,但種質資源是引領學科建設和科技進步的基礎,很重要,也很值得!笔嗄陙,他野外科考的腳步已經遍布全球69個熱帶國家。

                                                在無數“資源人”的不懈努力下,我國種質資源工作逐步推進。截至2020年底,國家種質庫圃保存總量累計已超過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

                                                但近年來,受內外部環境變化的疊加影響,資源喪失風險仍在持續加大。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啟動了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全國性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行動,全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科研單位迅速聚集力量,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資源收集。截至目前,新收集農作物、畜禽、水產資源分別達到11萬份、6萬份和5萬份,一些瀕臨滅絕的資源又重獲發現。

                                                為實現長期戰略保存,延長資源“壽命”,一項項“國之重器”正加速鑄就。據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9月,國家作物種質資源新庫已投入試運行,長期庫戰略保存能力達到150萬份,居世界首位,將滿足未來50年資源保存需求。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已于2021年7月份批準立項,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于2021年10月份正式投入運行,保存能力均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隨著種質資源事業發展的突飛猛進,通過對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我國農業品種不斷推陳出新,培育方向也從高產到高產、優質、綠色、專用兼顧發展。

                                                一方面,在管理制度上,2017年以來細化了優質、綠色和專用等類型品種指標,促進了綠色優質專用品種的加快推出!笆濉逼陂g,國家和省級累計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16541個,其中,綠色優質專用品種3220個,占19%。水稻優質2級以上品種占比從不足40%上升到46%以上。

                                                另一方面,為實現科研育種與市場需求對接,2014年起,農業農村部整合各方資源、人才和力量,陸續啟動作物及畜禽良種聯合攻關,發布《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這一系列重要舉措,正著力解決種業科研與生產“兩張皮”問題。

                                                通過政產學研用各方面共同努力,種業科技創新在一些領域取得了關鍵突破。自主培育的京紅京粉蛋雞、中新白羽肉鴨填補了國內空白;2021年12月,3個快大型白羽肉雞品種正式通過審定,2025年國產種源市場占有率有望達到30%以上,標志著我國自此打破了國外長期壟斷。

                                                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累計培育的農作物、畜禽和水產品種均占改革開放以來培育品種的一半以上。我國良種對糧食增產、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分別達到45%、40%,F階段,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達到95%,其中水稻、小麥、大豆、油菜生產用種均為自主選育,畜禽、水產核心種源自給率分別超過75%和85%,為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供了關鍵支撐。

                                                保供種——

                                                保障大國用種安全 基地建設提檔升級

                                                種業基地承擔著保障用種安全的重任,是種業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進而實現藏糧于種的重要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制種大縣獎勵和制種保險政策,我國認定建設了一批優勢制種基地和種業產業園,良種供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作為科研育種的“加速器”,南繁與我國種業發展密不可分。曾經,“一張木床、一頂破蚊帳、兩把椅子、一張瘸腿的桌子”,是南繁的真實寫照,也是老一輩育種家的“艱苦”回憶。

                                                除此之外,近十年來,隨著海南冬季瓜菜、花卉種植、旅游觀光迅猛發展,南繁“候鳥”與海南“土著”的用地矛盾愈加凸顯。由于落實南繁用地難、保障生物安全難、配套設施合規難等問題難以解決,南繁曾被戲稱為“難煩”。

                                                2015年,《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年)》出臺,劃定了26.8萬畝科研育種保護區,全部上圖入庫,納入永久基本農田范圍予以重點保護。十年來,經過部省共建、多方合力攻堅克難,南繁基地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建設了5.3萬畝科研育種核心區,配套服務區部分投入適用,“兩塊地”穩住了,南繁有了“定海神針”,困擾了南繁人60年的“難煩”之問終于有了答案。

                                                目前,我國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核心、152個制種基地縣為骨干的“國家隊”基本形成,保障著全國70%以上農業用種需求。

                                                近十年來,我國制種基地建設力度不斷提檔升級,區域布局也進一步調整優化——制種大縣獎勵資金規!胺丁,由10億元增加到了20億元,單個基地大縣年度獎勵最高達到5000萬元;今年3月,重點向糧油作物傾斜,農業農村部新增認定64個國家級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繁基地,實現了糧棉油糖、果菜茶藥等重要農作物全覆蓋……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創新建設模式,基礎設施、管理能力的提升,國家級基地供種保障能力將由70%提高到75%。其中,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供種保障能力將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在畜禽供種方面,240家核心育種場及擴繁基地覆蓋到3/4的畜禽用種,960家水產原良種場(中心)提供了40%以上的水產苗種,大部分畜禽、水產種源可立足國內解決。

                                                強市場——

                                                企業結構持續優化 市場環境不斷向好

                                                這十年,是中國種業企業開疆拓土的十年,也是市場活力不斷迸發的十年。

                                                新世紀最初十年,隨著政策的放開,民營種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我國種子企業數量由2700多家迅速增加到8500多家,我國種業發展進入市場化階段。

                                                2011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這個在業內被稱為種業新政的“8號文件”的出臺,推動著種業改革逐步邁向深水區。

                                                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種企研發投入加大、兼并重組加快,企業結構不斷優化,行業競爭力明顯提升。湖南隆平高科進入全球種業前八強,北京峪口禽業成為全球第三大蛋雞育種企業。30多家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中信收購陶氏巴西玉米種子業務和櫻桃谷鴨,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世界種業第三次并購浪潮中開始出現中國企業的身影。

                                                談到這幾年的發展變化,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琴深有感觸。她談到,從2011年的“8號文件”到2021年的《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國家對種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種子企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其間,公司各類農作物種子銷量從2010年的600多萬公斤,增長到如今的1億公斤以上,銷售收入從2010年的1.8億元,增長到如今25億元。公司從一家區域性專業水稻公司,發展成為一家集各類農作物種子業務于一體、擁有23家控股子公司的種業領軍企業。

                                                十年間,我國種業企業發展勢頭猛勁,加快了我國農業“走出去”的步伐。但整體來看,規模企業仍然較少,市場集中度不高。

                                                在2021年發布的《種業振興行動方案》中,企業扶優作為五大行動之一,被擺上了重要位置。日前,農業農村部遴選發布了包含隆平高科、溫氏集團、富發水產等在內的270家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加快構建“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的國家種業企業陣型。

                                                推動優勢企業做大做強,除了政策引導,還需要為企業發展營造有序競爭、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

                                                “十三五”時期,我國品種審定試驗渠道放開后,迎來了審定品種數量的大繁榮。但隨著品種數量迅速增加,同質化品種多、突破性品種少等現象逐漸顯現。同時,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授權量急速上升,侵權事件也隨之明顯增多,假冒套牌、仿冒仿制等亂象時有發生。要實現種業市場又大到強轉變,知識產權保護成為關鍵一環和攻堅方向。

                                                2021年起,為嚴打假冒偽劣、套牌侵權違法行為,全國公檢法、農業農村等系統打出一套組合拳:2021年5月,農業農村部與最高人民法院簽署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備忘錄,從行政執法、司法保護、行業自律等環節完善保護體系;農業農村部部署開展“全國種業監管執法年”活動和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嚴把基地、企業、市場“三道關”,著力查辦了一批大案要案,對種業侵權行為形成有力震懾;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修訂實施了國家級稻、玉米品種審定標準,提高了品種入市“門檻”。

                                                2022年,農業農村部更是加快推出新一輪重要舉措,涉種子案件懲治力度不斷升級。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正式實施,建立了業界期盼已久的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加快審定登記品種清理,依法撤銷小麥品種90個、向日葵品種355個;全國農作物品種DNA指紋庫公共平臺正式上線運行,DNA快速檢測能力效率顯著提升……

                                                為形成知識產權保護合力,農業農村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保護種業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套牌侵權營造種業振興良好環境的指導意見》,推動最高法出臺涉種刑事審判指導文件,明確了涉種違法犯罪的“八宗罪”,切實加大種業侵權案件的懲治力度,在優化種業振興環境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當前,在各界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分工協作下,我國種業市場環境正逐步向好。隨著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強,法規制定、標準修訂、品種清理、案件查處等舉措的落實落地,我國將全面營造創新主體有動力、市場主體有活力、市場運行有秩序的良好種業發展環境,為全面推進種業振興和民族種業崛起提供豐厚沃土。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網站首頁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關于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友情鏈接

                                                民發發農業網是幫助農戶“種的出,養得好,賣的掉”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為農戶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發發農業網是親民的農業信息網站,助農惠民的好幫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9024770號-3
                                                 
                                                欧美xxxx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