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民發發 » 資訊 » 三農要聞 » 中國三農非凡十年:“舌尖安全”守護穩穩的幸福

                                                中國三農非凡十年:“舌尖安全”守護穩穩的幸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發布時間:2022-10-1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王小川 丁樂坤  瀏覽次數:122
                                                導讀:民以食為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正在從“吃得飽”向“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轉變,這就對農產品品質提出更高的要...

                                                民以食為天。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正在從“吃得飽”向“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轉變,這就對農產品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安全”二字凸顯了老百姓對食物的樸素期待。對于農業生產而言,沒有質量安全這個“1”,產業發展水平再高最終都可能會歸于“0”。隨著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期待度更高、容忍度更低。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四個最嚴”等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把好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農產品品質持續優化升級,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總體合格率連續7年保持在97%以上,越來越多綠色、優質農產品擺上百姓餐桌,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卓有成效,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得以穩穩守護。

                                                十年是一個刻度,標注著發展的高度;十年也是一次跨越,丈量著發展的幅度。從“吃飽”“吃好”再到“吃得安全健康”,這既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的大創新,更是一次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大變革。

                                                守底線

                                                ——打造最嚴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筑牢“舌尖安全”新屏障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產”出來的,更是“管”出來的!皣馈弊之旑^,才能“安”字兜底。

                                                “您好,我們正在進行質量安全監督抽查,麻煩把這一批次的蔬菜取一些樣品給我們!痹谏綎|日照,市、縣、鄉三級聯合開展的蔬菜水果質量安全監督抽查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執法人員深入農產品生產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開展抽取樣品、快速檢測、巡查檢查等例行工作。同時,工作人員還會發放禁限用農藥名錄、通告,與生產主體面對面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解讀。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常態化監測建立在完善的農產品檢測體系之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構建起以部級檢測機構為龍頭、省級檢測機構為骨干、市縣級檢測機構為基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截至2020年底,部、省、市、縣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達2297家,檢測人員2.41萬人。監測網絡基本覆蓋了全國主要大中城市和農產品產區、城鄉居民主要消費品種。

                                                合格率連續7年達到97%以上!這份成績單得來,正是得益于近些年我國對農產品監測體系制度持續的投入、推進和完善。

                                                “農產品進入批發市場要第一時間進行檢測,進入超市前還要復檢,也就是說,進入每個流通環節都會進行檢測!敝袊r業科學院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王靜介紹,目前農產品在進入市場流通環節前實行“逢進必檢”,極大程度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

                                                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綱,監測體系建設是最重要的技術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檢測范圍真正實現了“無死角”覆蓋。

                                                “現在在農藥市場上,高毒農藥你想買都買不到!痹谏虾J衅謻|新區惠南鎮一家農資店的柜臺上,“購買農藥需實名登記”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農資店內,數名執法人員正對進出貨電子臺賬以及購買人登記記錄進行著仔細查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嚴厲打擊禁限用藥物違法使用行為,有關部門持續加強對高毒高風險農藥的管理。近年來,我國對46種農藥采取了禁用措施。農藥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倒逼農業生產方式不斷轉型升級。

                                                2021年6月,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安部等七部門部署啟動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行動目標很明確,瞄準豇豆、韭菜、芹菜、雞蛋、烏雞、肉牛、肉羊、大口黑鱸、烏鱧、鳊魚、大黃魚等11個重點品種,采取“一個問題品種、一張整治清單、一套攻堅方案、一批管控措施”,實行精準治理。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三年行動”就是要聚焦重點品種,采取精準治理模式,控源頭、抓生產、盯上市、強執法、建制度,加快解決禁用藥物違法使用、常規農獸藥殘留超標等問題。

                                                無論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還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利劍”行動,抑或是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針對薄弱環節、突出問題,監管部門始終堅持重拳出擊、嚴懲重處。十年來,全國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共出動監管執法人員3126.3萬人(次),檢查生產主體(基地)1883.4萬家(次),專項整治行動在全國范圍深入開展,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震懾。

                                                勝非其難也,持之者其難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牢牢守住“確保不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這條底線,堅持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聚焦突出問題,為“舌尖安全”筑牢堅強屏障。

                                                提標準

                                                ——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現代化,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相較于其他產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量大面廣,依靠傳統“人海戰術”監管檢測,不僅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很難行得通。面對部分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隱患依然存在、持續多年2%-3%的不合格率等諸多難啃的“硬骨頭”,變革勢在必行。

                                                民有所呼,必有所應。認識是行動的先導,轉變既有工作思路,將“傳統管理”轉變為“現代治理”,成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新的破局點。

                                                “我承諾對生產銷售的食用農產品:一是不使用禁用農藥獸藥、停用獸藥和非法添加物;二是常規農藥獸藥殘留不超標;三是對承諾的真實性負責!奔易『幽相嵵莸膶O女士拿起手機掃了掃雞蛋包裝盒印有的電子承諾達標合格證,生產主體承諾的內容立刻顯現出來!斑別說,有了這樣的承諾我肯定吃得放心多了!睂O女士樂呵呵地說。

                                                2019年12月,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實施方案》,自此,農產品帶證銷售不僅成為現實,而且有了制度保證。

                                                “‘承諾、達標’兩個詞,時刻提醒生產者增強自律意識,壓實了生產者的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鞭r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合格證既是上市農產品的“身份證”,也是生產者的“承諾書”,一端連著生產者,一端連著消費者,生產者“撰寫”責任書,消費者吃下定心丸。

                                                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試行以來,全國各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交易市場和超市隨處可見合格證的身影。截至2021年底,全國2806個涉農縣均開展試行工作,試行范圍內65%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常態化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

                                                數據是成績最好的體現,也凸顯了合格證的“含金量”。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部、省兩級均組織開展了帶證農產品抽樣檢測,合格率達到99%。

                                                如果說承諾達標合格證給消費者吃下定心丸,可追溯體系則給農產品生產者戴上了緊箍咒,不斷提醒其時刻提高自律精神。

                                                一大早,南京市江寧區豐碩農場負責人高鳳元正仔細查看番茄長勢,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便是將番茄從育苗至施肥的每個步驟上傳至追溯管理平臺!巴ㄟ^入網追溯,不僅消費者可以明明白白消費,也可以倒逼我們生產者務必守法經營!备啉P元邊給番茄拍照邊說道。

                                                番茄“觸電上網”,聯通了無數消費者,種植戶們面對市場關注,減藥增效的動力十足。仍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監測數據顯示,該地區生產農產品化肥使用量在2020年較5年前減少15%以上,農藥使用量下降17.5%。

                                                在河北、海南、廣西……當地主動對“三菜一蛋”等重點監測農產品開展全程追溯試點;在廣東深圳、江蘇宿遷,農產品追溯信息已經進入當地機關、校園食堂;在天津、安徽、湖北、四川……當地依托追溯平臺,廣泛開展網上巡查檢查,例行監測次數持續增長。

                                                目前,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已經全面推廣運行,部省追溯平臺初步實現有效對接,全國實現信息化追溯管理的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突破100萬,其中規模主體占全國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10%左右。

                                                “用信息化手段記載農業投入品使用,出入庫管理等生產信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可追、去向可查、過程可控、責任可究的目標!鞭r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農業農村部門不斷轉變思路,創新監管手段,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覆蓋的全新監管體系基本建成。

                                                創優質

                                                ——綠色農產品供給大幅增加,優質農產品消費需求不斷滿足

                                                陽澄湖大閘蟹、贛南臍橙、柴達木枸杞、庫爾勒香梨……

                                                這些耳熟能詳的高品質農產品,承載著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向往”。應當看到,人民群眾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消費需求正在持續增加。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這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工程持續推進,以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代表的高品質農產品供應持續增長,“看得見、吃得著”的新變化正不斷出現在餐桌上。

                                                走進位于山東省蘭陵縣的綠沃川智慧農業示范園,只見一排排翠綠欲滴的生菜整齊劃一地排列著。這個2.55萬多平方米的智能蔬菜工廠,鮮有工作人員的身影,種植全過程都由物聯網操控。這些產品直供長三角和珠三角等高端市場,每斤價格近20元。

                                                山東綠沃川智慧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解資說:“通過我們的環控系統,可以對溫度、濕度、肥料等進行一個精密調節,蔬菜隨時處在一個最佳的生長環境,產量更高,品質更有保證!

                                                按照中央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的要求,農業農村部啟動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工作。截至目前,全國共建設果菜茶標準化示范園、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近1.8萬個,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產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生產基地標準化程度的提高,意味著消費者可以接收到持續穩定的舌尖美味,也為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的保護與發展夯實了基礎。

                                                清晨,山東省陽信縣的退休職工王士賢沖上了一杯宜賓早茶,早餐還配有一盤寧夏菜心,時令蔬菜新鮮可口。千里之外的寧夏賀蘭山下,菜農們正忙著采收菜心,一筐筐鮮嫩的菜心,即將發往全國市場。

                                                從東北黑土地到中原大地,從西北草場再到江南魚米之鄉,十年來,伴隨著政策東風,寧夏菜心、舒蘭大米、正陽花生等數百個地方特色產業得到支持,百億年產值的特色主導產業不斷涌現。

                                                截至2021年底,全國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獲證單位超過2.8萬家,產品總數近6萬個,每年向社會提供優質農產品總量超過2億噸。

                                                “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是健康安全的代名詞,守護并支撐著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鞭r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司標準處處長朱澤聞表示,消費升級呼喚高品質食材,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的發展恰恰呼應著社會對高品質農產品的強烈需求,并推動地方特色產業向規;、標準化轉型升級。

                                                社會對綠色、有機和地標農產品的關注度也在不斷升溫。2018-2022年,“春風萬里綠食有你”綠色食品宣傳月活動連續5年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展;2021年,“地標農品中國行”活動在寧夏等地相繼啟動。主管部門、地方政府、主流媒體、電商平臺……社會各界的踴躍參與凸顯了綠色食品、地標農產品在當下三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活動直播間十幾萬觀眾更是引爆社交平臺對高品質農產品的關注和熱情,“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一飯膏粱,維系萬家;柴米油鹽,關乎大局。從“產”到“管”,從“舌尖安全”到“舌尖幸!,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更加完善、框架更加完備、制度更加成熟,為現代農業綠色發展、人民多元化食物需求鋪上了安心、安全的底色,穩穩守護“舌尖上的幸!。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違規舉報 ]  [ 關閉窗口 ]

                                                 
                                                 
                                                網站首頁 | 版權隱私 | 使用協議 | 聯系方式 | 關于我們 | 網站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友情鏈接

                                                民發發農業網是幫助農戶“種的出,養得好,賣的掉”的農業電子商務平臺,為農戶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發發農業網是親民的農業信息網站,助農惠民的好幫手
                                                CopyRight © 2012-2022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9024770號-3
                                                 
                                                欧美xxxxx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