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網友爆料,某網購平臺銷售的10萬單丹東草莓竟產自1500公里以外的江蘇,這些“冒牌貨”口味和成本都大打折扣,與其售價極不相稱,引發消費者熱議。
“丹東草莓”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事實上只有遼寧省丹東市境內的東港市、鳳城市等區域出產的草莓才能使用“丹東草莓”地理標志,網購平臺上瘋賣的冒牌草莓,本質上凸顯出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保護之難。
消費者如此重視農產品原產地,背后的原因是農產品的品質與產地的地理環境、種植傳統等密不可分。正因為產自丹東,“丹東草莓”才能芳香濃郁,酸甜適口,消費者才愿意花比普通草莓更高的價錢購買。優良的品質才是丹東草莓具有較高品牌溢價的前提。冒牌農產品大行其道,不只讓消費者直呼上當受騙,也將給品牌效益和口碑帶來嚴重損害。
隨著近年來各類農產品品牌知名度不斷提高,濫用、冒用區域公用品牌的現象屢見不鮮,冒牌陽澄湖大閘蟹、五常大米、西湖龍井等大行其市都是近年來活生生的案例。
冒牌貨之所以層出不窮,首先是因為好賣。高價值的品牌溢價背后是市場對高品質農產品的旺盛需求。貼上知名品牌的標志,普通草莓就能以次充好,售價瞬間飆升,如此暴利讓不良商家趨之若鶩。
冒牌農產品的出現,一方面反映出農業品牌的市場價值,商家正是看到了區域公用品牌蘊藏著巨大的經濟價值,才會鋌而走險干售假之事;另一方面,則是給品牌所有者和消費者敲響了警鐘,再有號召力的品牌也禁不住被濫用,如果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品牌的效益和口碑將雙重下滑,甚至造成市場上劣幣驅趕良幣的悲劇,最后遭受損失的還是廣大種植戶。
區域公用品牌面臨的“公地悲劇”長期難以解決,總是有不良商家愿意鋌而走險,主要是因為售假制假成本太低,即使被發現也很難遭到“傷筋動骨”的處罰,其次是不少農業品牌使用者維權意識較差、維權成本高,無力維護品牌權益,導致類似事件屢禁不止。
農業品牌作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加強對其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避免區域公用品牌被濫用,一方面必須加強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力度,品牌管理部門需主動擔責,堅持“建育”并重,完善區域公用品牌相關法律,加強執法力度,提高不良商販侵權成本;品牌使用主體要愛惜“羽毛”,堅持高品質生產,加強法律意識,不濫用商標,不亂授權,讓金字招牌不蒙塵為更多消費者喜愛和信任。只有這樣,區域公用品牌才能真正避免“公地”悲劇,擁有經濟效益和口碑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