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南岸,距離佳木斯市區14公里處有一座綠纏水繞,如詩如畫,建筑風格充滿民族特色的村莊,這里就是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誕生地——黑龍江省樺川縣星火村。
星火村經過幾代人的不懈艱苦努力,將一個一窮二白的落后的小村莊,變成了今天獨具民族特色、遠近聞名的小康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稱號。星火村在黨的領導下,走上鄉村振興之路。
美麗的星火村
艱苦奮斗種好地
1948年初春,聽從黨的召喚,朝鮮族農民金白山和李在根各自帶領幾十戶有種植水稻經驗的農民,從吉林省到東北荒原開荒種稻。在水利農場的幫助下,開墾了1200余畝荒地,建成六個村屯,開始了第一年的春耕。農戶組成共耕組開荒種地,為了提高生產效率,1951年2月,金白山集體化耕作組又擴大到全部六個村屯,也就是今天的星火村,創建了集體農莊,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
在金白山、李在根的帶領下,經過艱辛努力,一片片沼澤地被改造成為全省單產最高,品質好的稻田,開辟了我國寒地種植水稻的先河,星火村成為“中國合作化第一村”。
從創辦年到1982年完成歷史使命,星火集體農莊開創多項國第一:第一個集體農莊、第一個拖拉機站、第一個突破大面積高產地區、第一個農民水稻科研小組,被寫進了小學課本,在我國農村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金白山、李在根連續五屆被分別推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今年78歲的吉炳浩是當年參加開荒的農民,回憶起當年的艱苦奮斗記憶猶新:“我們那時候可苦了,采著冰碴插秧,黨員干部先帶頭下水,腿都凍木了!
吉炳浩現在最大的愛好是釣魚,在年輕時卻沒有時間釣魚。他說,那時候從江河開化到封凍正是農忙時節,必須努力生產多打糧才能有足夠的口糧,不像現在地由合作社種。
鄉村新貌
改革開放前的艱苦奮斗為星火人贏得了溫飽,1951年,星火村農民人均收入160.48元,1986年,人均收入680元,已經有75%的農戶住上了磚瓦房,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
進入新時代,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給星火村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21年,實現人均收入近2萬元,村集體收入58萬元,外出務工收入1776萬元。
三產融合促發展
從上世紀末開始,星火人不滿足來自土地的溫飽,找到了外出務工的發展途徑,村里90%多的年輕人赴韓國和國內沿海等地區務工。一時間,村里失去了往日的生機,閑置的房屋多達115間,常住人口只有123人,大部分還都是老年人。
外出務工從事餐飲、建筑、保姆等行業,一個勞動力一年賺10萬元左右,土地不再有吸引力,星火村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那段時間,村書記崔哲俊幾乎天天打電話“搖人”,動員外出的人回村干,但回村能干什么呢?星火村一度風風火火的發展鄉鎮企業,后來也沒有了市場。
脫貧攻堅給星火村帶來了希望,樺川縣推動的產業振興讓星火村找到了發展方向。崔哲俊、村干部加上駐村干部共同研究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星火方案。
全村7220畝水田整體流轉給濱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營,村民帶地入社,即得租金,又得合作社水稻加工增收部分的二次紅利,人均可增收2000元。要求所包水田必須種植優質綠色水稻,逐年降低化肥和農藥的施用量,降殘留,提高地力,實現向生態有機稻的轉變,共同培育“星火大米”品牌。
成立了民族食品加工廠,生產打糕系列產品12品類,泡菜系列10品類,米酒、米腸等產品供不應求,吸收全村20余人在廠務工,產品成為搶手貨。
29棟溫室大棚改造成采摘園生產小柿子、草莓、蔬菜等經濟作物,產生的收益按照6%的比例給與貧困戶分紅。
返鄉青年韓柳花組建了“柳花姐小菜園”,利用村內外出人員閑置庭院,謀劃種植經濟作物實現了小園產品的產加銷,全村每戶庭院經濟增收1000元以上。
光伏和秸稈發電扶貧項目,為貧困戶每年增收4000多元。2019年,全村19戶貧困戶32口人如期脫貧摘帽。

第一第二產業紅紅火火,星火村做起了第三產業的大文章。2019年,引進投資7000萬元的“星火莊園壹號民俗村寨”項目,落戶星火村,依托特色民俗旅館、民族餐飲、民藝展示,以及稻田畫等觀賞性旅游項目,村民占股55%,目前已建成33棟民宿,去年在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日接待游客高峰時達到3000人。
“星火莊園壹號民俗村寨”成為佳木斯近郊的旅游品牌,周邊項目開始自發進入,星火村把堅持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底線,進入項目不許用一分耕地,建設不破壞原生態環境,尊重民族民俗歷史特色,村里基礎優勢資源等有形資源無形品牌都要以一定比例入股,村民個人和集體參與分紅。
凝心聚力謀振興
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增加,村民有了提升生活條件的基礎,這些年,在村兩委的組織下,共建設3棟村民集資樓,容納120戶。新建33棟特色民宿的同時改造村民民房95棟,垃圾、污水、廁所等問題實現了最有效解決,為星火村的發展做了充足的空間保障。
2020年,星火村繪制民族風俗系列手繪墻畫5000余米,新建高標準人工草坪門球場2處,建設2.8萬平方米中心廣場花園、建設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星星之火”民族文化主題廣場、對星火村辦公場所整體改造等系列配套設施,成為全縣人居環境綜合治理的標桿村。
樺川縣星火鄉黨委書記朱虹對記者說:“堅持黨的領導,是推動星火人過上小康生活的根本。黨的好政策,黨支部的引領作用,無論是在農莊建立,還是在改革開放初中期,還是進入新時代的今天,都起到了關鍵作用。星火村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黨的正確指引,離不開黨員干部的辛勞付出,白金山、李在根、崔哲俊等黨員干部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想在前、干在前,一心一意為村民謀福利,帶領村民艱苦創業,建農莊、辦老年協會、辦產業,讓百姓從貧窮到富裕過上了小康生活!
村書記崔哲俊說:“星火村最突出的成績是農村人口和戶數沒有減少,現有農戶407戶,人口1067人,比以前還有增加!
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有產業有發展,農村才能有吸引力。創辦“柳花姐小菜園”的韓柳花是崔哲俊電話“搖”回來的第一人,2018年,她將在外地經營了近10年的配餐公司做好股權分配后,回村一門心思帶著村民發展特色種植,被選為村婦女主任。同時,她還協助黨支部建立電商平臺,幫助老人們網上購物。
脫貧攻堅期間,返鄉回村創業的金哲浩成為花卉種植戶,雇傭貧困戶,增加了貧困戶收入。如今,星火村還有30多位外出務工村民陸續返鄉創業。返鄉農民給星火村帶回了新的發展理念,讓留守的村民轉變了思想,拓展了發展的思路,增強了發展的信心。
韓柳花說: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更有計劃、有行動,將星火村打造成為佳木斯市民“十五分鐘城郊游”最佳向往地。
朱虹告訴記者,樺川米世界田園綜合體今年將在星火村和中星村建設,項目國投資金1.5億,引入社會資本投入9700萬,首批資金已經到位。項目突出“米世界”田園綜合體稻田文化主題,體現稻作文化、農業科技、農趣休閑、農耕體驗,將田與村充分結合達到田中有園、園中有田的體驗模式,星火村、中星村作為田園綜合體核心村莊,8000畝的稻田通過小火車、田園自行車、鄉村巴士三種模式聯動成整體。星火村中國第一集體農莊的紅色文化、中星村民俗村莊和民俗美食構建起田園綜合體的骨干。
星火村,新中國第一個集體農莊的誕生地再一次迎來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