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部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通信兵,到扎根農田、服務農民的農技專家,退役26年來,王敏不改軍人本色,堅守農業戰線,推廣農業技術,帶出一批批“種植大戶”,繪制出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
1995年,王敏脫下軍裝,成為安徽省宿州市W喬徘┗值囊幻┗際踉。从苦练军输浖能�“戰場”轉入“農門”,面對更新換代的種植理念和技術,王敏從零學起。
他白天跟著老技術員奔波于各個鄉村,晚上趁著夜深人靜把白天所得總結記錄下來……幾年下來,他積累了豐厚的技術和經驗,也漸漸總結出自己的工作方法。
深入田間,王敏發現,傳統的玉米種植方法行距較窄,不便于機械操作。經過反復研究試驗和測算,王敏提出“玉米精量播種”理念,擴大行距,同時縮小種植株距,這樣既便于機械操作,又能保證同一畝土地玉米種植株數不減少。
為推廣這項技術,王敏組織了一個又一個現場會,一遍遍向鄉親們推廣精量播種技術,詳細講解播種行距、株距、播深、化肥用量等技術細節。精量播種技術推廣開后,每年玉米播種面積達240萬畝,幫助農民節約耕種成本近9000萬元。
王敏常說:“農技人員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毖芯恐,他探索出了秸稈全量還田技術。莊稼收成之后剩下的秸稈,是很好的肥料。但因為秸稈過長,無法被土地吸收,農民只好把它們堆在地頭,大好的肥料就這樣浪費了。王敏經過反復試驗,運用農業機械,把秸稈粉碎到10厘米以下,將其平鋪于地表或掩埋于地下,既能給莊稼增肥,又能改善土壤,防止土地板結。這一技術在安徽全省推廣,頭兩年就節約耕種成本7000余萬元。
在王敏的鼓勵和幫助下,一批批農機合作社和“職業農民”涌現出來。2012年至今,W喬徘肯殖�2000多戶農機科技示范戶,農業新技術、新機具得到普遍應用。
在王敏看來,推廣農技、服務鄉村,要用腦,更要用心、用情。2017年,王敏擔任W喬徘笤笙繒蜓┗ù宸銎豆ぷ鞫幼ǜ,磫阉雪花村村民多了一�“親人”。
村里劉杰文夫婦都已經80多歲,兒子去世后,老人還要照顧兩個孫子,生活十分窘迫。王敏得知后,不僅為老人申請各項幫扶,還經常往老人家里跑,噓寒問暖,幫他們打掃衛生。
孤寡老人張立夫住在村外一角。王敏常去探望,自掏腰包為老人買來雞苗,還四處聯系幫老人售賣山羊。老人的日子有了著落,見了王敏就有說不完的話。
雪花村村里有種花生的基礎,王敏提議修路、建榨油廠,實現增值。2018年,王敏又為村里爭取產業到村項目資金100多萬元,用于建設種植大棚。在他的幫助下,2020年,全村所有貧困戶順利脫貧。
如今,已是安徽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W喬拋酆鮮匝檎菊境さ耐趺羧猿つ甌疾ㄓ諤錛淶贗貳�“我希望能在農田里深耕,和農民朋友肩并肩、手拉手,讓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幸福!蓖趺粽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