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作為重大民生工程、文明工程和基礎工程,創新開展美麗宜居鄉村示范工程行動,不斷加大力度持續推進,初步探索出一條美麗鄉村、美麗經濟、美麗生活“三美融合”發展之路。
在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中,佳木斯把全域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納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重要內容推進。2019年以來,率先啟動了示范創建工程,集中力量打造鄉村旅游經濟帶、現代農業示范帶、興邊富民發展帶“三條示范帶”。2020年,全市表彰了示范縣1個、示范鄉22個、示范村200個和最美示范庭院2000戶。今年再次進行“增點、擴面、提標”,努力創建美麗宜居示范縣3個、示范鄉(鎮)30個、示范村300個和最美庭院3000戶,推動示范縣鄉村連點成線、由線帶面、提檔升級。
三年來全市累計投入各類資金近38億元。累計改造農村室內廁所2.9萬余戶;各縣(市)區建立了城鄉一體化、市場化垃圾治理運營機制,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的行政村基本實現全覆蓋;實現污水有效治理的行政村達到110個;建成秸稈壓塊站145處,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90%;整村推進省級菜園示范村133個;集中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村屯面貌煥然一新;把示范推進龍江民居建設與美麗宜居示范鄉村、民宿鄉村、旅游鄉村有機結合,打造了湯原縣百里美麗鄉村示范景觀大道長廊和郊區38公里鄉村旅游示范帶,形成了湯原縣金星鮮族村、樺川縣星火村、撫遠市抓吉赫哲新村、同江市八岔赫哲新村、富錦市洪洲村等一批具有佳木斯特色、個性鮮明的龍江民居。
樺川縣星火村農民向游客介紹剛剛收獲的星火牌大米
佳木斯市郊區南城子村以打造美麗宜居鄉村軟環境、硬設施為抓手,逐步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不斷轉化成“美麗經濟”。以整治村院人居環境為突破點,開展鄉村環境大整治、庭院大清掃、垃圾大滅跡行動,逐街逐戶開展常態化“大清掃”。同時,以完善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新建紅色村史館,彩繪圍墻,綠化居住環境,實現了街頭巷尾干凈暢通,村容村貌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提升。鄉村旅游路穿行而過,是連接赫哲族民俗景區和達勒花海中間的一顆璀璨明珠,依江臨路盡顯風采。
通過引進社會資本參與美麗鄉村建設管護與運營,探索市場化管理模式。倡導居民“自己家園自己管”,落實“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的門前“三包”責任制,成立各類志愿服務隊伍。建立“處級領導包鄉鎮、鄉鎮干部包村屯、村黨員積極分子包街到戶”的三級網格工作機制,組建了5753人的專兼職保潔隊伍。將環境保潔和設施管護等納入《村規民約》,深入開展“文明家庭”“最美庭院”“最美村莊”等主題教育評比活動,發揮農民主體作用。
湯原縣立足打造龍江東部最美鄉村,聚焦重點,突破難點,全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全縣在配備450名專職保潔員的基礎上,聘用2100名脫貧戶為保潔員公益崗位。將保潔工作納入《村規民約》,引導全縣農民積極投身村莊清潔行動。明確管護責任。將管護責任全部移交到村,安排專人負責日常維護,確保設施完好。建立長效機制。實行縣領導包鄉、鄉干部包村、村干部包街、農戶門前三包等多級包保責任制。制定考核驗收實施方案,獎優罰劣,倒逼工作落實。
佳木斯市婦聯以創建“最美示范庭院”為載體,引導農村婦女投身美麗鄉村建設,以“庭院美”演繹“村莊美”。一批開窗見綠、推門聞香、移步見景的美麗庭院成為“三江大地”的亮麗風景。萬余名巾幗志愿者參與院邊、路邊、村邊“美麗”建設。同江市每村打造一條最美庭院示范街;郊區巾幗志愿者幫助留守老人清掃衛生;富錦市實行服務積分獎勵;湯原縣巾幗保潔監督隊常態化入戶檢查互評。引導農村巾幗文藝隊自編自演創建宣傳節目400余場,融合“最美家庭”“好媳婦”評選,常態化開展“家家比、村村賽”“最美庭院隨手拍”等特色評比活動,以鄉村好生態傳揚村莊好民風。同時,倡導農村婦女利用房前屋后土地資源打造巾幗生態小菜園,全市建設“花園型”“經濟型”巾幗生態小菜園2000個、巾幗生態小菜園標準(示范)村26個,實現經濟效益100多萬元。涌現出湯原縣北向陽村“菜博園”、同江市“巾幗示范中草藥菜園”等一批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