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5年的高速發展,2012年宏觀經濟的不景氣讓PE行業進入全面調整階段。在“寒冬”之后,2013年PE行業的機會在哪里?第一財經日報《財商》就此專訪了深圳市基石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維。
《財商》:從基石資本本身的經歷看,2012年的投資主要經歷了哪些困難?今年PE行業會怎么樣?
張維:PE行業2012年遇到的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財富效應”吸引大量“非理性”資金和“非專業”GP進入市場,投資機構數量急劇增加,“高價格、低標準、弱約束”成為不少投資機構爭取項目的“殺手锏”,投資成本上升很快,優質項目獲取難度增加,這對風控意識比較高的創投機構構成挑戰,投資節奏被迫放緩。
其次,二級市場持續低迷,創投機構退出難度增加,獲利倍數快速下降,部分投資項目出現上市即虧損的情況。這對以博取一、二級市場估值溢價為盈利模式的創投機構沖擊很大。
再次,宏觀經濟的不景氣也對創投機構造成極大挑戰,在經濟低迷的環境下,不少投資企業無法完成承諾業績,甚至業績大幅下滑,對投資的安全性形成威脅,投資退出周期被拉長。與此相關的另外一個挑戰是在觸發對賭條款的情況下,缺乏誠信的企業家拒絕履約或者缺少履約能力,GP的權益無法得到妥善保護,投資成本躍升。這對依賴“合同條款”保障投資安全的機構是極大的教訓。
2013年從宏觀經濟看,中國經濟增速肯定會下來,很難像過去幾年那樣保持9%以上的增長率,同時,伴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過去依附于“三駕馬車”的行業增速也會下降,資本市場對這類行業的估值水平也會進行調整。
從資本市場看,創投行業要做好估值分化的準備,新興行業的估值會持續高企,但是一些傳統行業,例如鋼鐵、水泥、玻璃等,估值會結構性調整,如果用過去的估值思維對傳統行業估值會出現非常嚴重的偏差,即隨著產業結構的轉型,資本市場“雞犬升天”的日子會一去不復返。
《財商》:目前的大環境是經濟轉型,在這個前提之下,PE的新投資領域可能拓展到哪些方面?對這些領域的投資前景,您有什么看法?
張維:投資成功的首要因素是把握宏觀經濟和行業發展的趨勢,中國過去十年重工業化迅速發展,目前已經接近尾聲,但是中國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相對落后,這兩個領域將是未來投資的重點。
從投資方向看,未來投資有三個思路:效率、品質和創新。舉例來說,中國農業產業過去十年的發展遠遠落后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在種植業領域,效率低下是其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我們認為中國農業產業效率提升空間很大,產業化是大勢所趨,另外一個投資方向是食品安全領域。
在制造業領域,中國企業依然沒有擺脫成本導向的結構,尤其是對人工成本和環境成本的依賴,我們認為這種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未來制造業的投資方向在高端的、技術創新型企業,低成本、規;陌l展模式空間不大。
在第三產業領域,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空間都很大,由于房地產的過度發展,中國的消費需求受到嚴重抑制,其需求一旦釋放,市場空間難以想象。我們認為創新型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會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之一。
《財商》:回顧基石資本的投資案例,裝備制造業和科技、傳媒方面的投資項目相對比較多,造成你們這種投資偏好的原因是什么?
張維:投資案例體現的是基石資本對行業的理解和判斷,并成功把握其中的投資機會。早在十年之前,基石資本管理團隊就判斷中國制造業會迎來黃金發展時期,因為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效率是發展的主導因素,而制造業則是效率提升最快的途徑,加上基礎設施建設的龐大需求和勞動力成本優勢,以重工業化為代表的制造業必然會高速發展,這與國外成熟國家的發展有比較高的一致性。
由于意識形態的原因,傳媒投資是受到國家管制比較多的領域,這對中國傳媒產業的發展有一定影響,但是基石資本判斷隨著經濟的發展,媒體領域的管制會逐步放開,兼并整合、效率提升和模式創新會大量出現。另外,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傳媒的需求快速提升,各類媒體成為宏觀經濟發展的受益者,自然是難得的投資機會。